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數位毒品「i-Dosing」



美國青少年最近流行上網嗑數位毒品「i-Dosing」,靠著用耳機聆聽在網路上找來的MP3音樂檔改變腦波,以達到跟嗑快樂丸、抽大麻等毒品般的快感,美國奧克拉荷馬州毒品暨危險藥品局甚至發布警告,要求家長注意孩子們是否偷上這類危險網站。

熱門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上有多首熱門的i-Dosing音樂,包括《地獄之門》(Gates of Hades)、《上帝之手》(Hand of God),最受歡迎的有近50萬人次觀看。網站上還有許多年輕人蒙上眼睛戴耳機,聽i-Dosing音樂後,失控抽搐、盜汗的影片。

其中署名貝瑞克茲的網友說:「我剛(閉著眼睛)聽了,起先看見閃爍的光線,隨著音調拔高,我開始覺得身體往下沉,然後音調變低,我開始覺得很有自信,非常放鬆,一點都不想離開椅子,也不想說話……」

所謂的i-Dosing音樂,有的聽起來像不斷重複的船笛聲,有些聽起來很粗糙,像節奏快速的合成音樂。奧克拉荷馬州多所中學都有學生聽了這種數位音樂出現不良的生理反應,校方表示:「我們以前從未碰過這種事。」


恐提升吸毒意願
該州毒品暨危險藥品局警告,父母應該注意不要讓孩子接觸這類音樂,因為會去聽這種音樂的孩子可能比較願意嘗試吸毒,而且許多提供這類音樂的網站,最後會連到賣毒品和吸毒工具的非法網站。
儘管i-Dosing這個名字看起來相當高科技,但其實它是德國醫師多費(Heinrich Wilhelm Dove)在1839年發現的「雙耳波差」(binaural beats)治療法,在左右耳分別播放頻率相近的兩種音樂,此時大腦會將兩個訊號整合成一種快節奏的音樂,以改變腦波,用來治療憂鬱症、失眠等毛病。

「或為心理作用」
但也有人對這種聽音樂就可達到快感的數位毒品嗤之以鼻。美國奧勒岡衛生暨科學大學自然醫學研究員瓦貝表示,用立體聲耳機聆聽這種音樂時,會以為音樂來自聽者的頭腦裡,但不可能達到嗑藥的快感:「我們曾對4名受試者做過實驗,但沒發現腦波有所改變。」那些光聽音樂就達到亢奮的人,很可能只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務長暨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蔡長哲昨表示,沒看過類似的學術報告,但曾在報章雜誌上看過有可能聽音樂,就讓大腦達到如嗑藥的亢奮狀態。

報你知
i-Dosing 挾嗑藥快感
美國青少年近來流行用耳機聆聽某種特定的MP3音樂,以尋求達到跟嗑藥一樣的迷幻快感,因為是靠聽數位音樂來達到這種快感,所以取當紅的科技產品iPod、iPhone的字首,跟「嗑藥」一字(dose)結合,因此被稱做「i-Dosing」。

【陳怡妏╱綜合報導】
------------------------------------------------------------------------------------------------------------------

最近網路上流傳了一種音頻毒品(Digital Drugs),據說聽了這種音樂,會出現類似吃了迷幻藥後的瘋狂狀態。

這種音頻毒品,英文名稱叫I-Doser,許多網友並不相信,但是YouTube網站上有多首熱門的i-Dosing音樂,包括Gates of Hades、Hand of God,吸引超過五十萬人次點閱。i-Dosing音樂聽起來就像重複的船笛聲,或快進播放的合成音。音樂的製作者表示這些音樂能夠模仿迷幻藥和大麻等毒品產生的不同效果。

在YouTube上的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許多人蒙上眼睛戴耳機,聽i-Dosing音樂後,有的人會突然驚起,有的人失控抽搐,劇烈顫抖,還有人仿佛在忍受巨大的痛苦。美國奧克拉荷馬州毒品與危險藥品局甚至警告年輕人遠離音頻毒品,以防被引入歧途。

據報導,其實它是德國心理學家在1839年發現的「雙聲節拍」治療法,在左右耳分別聆聽頻率相近的兩種音樂,此時大腦會將兩個訊號整合成一種快節奏的音樂,以改變腦波,用來治療憂鬱症、失眠等毛病。奧勒崗衛生科學大學的神經學系助理教授瓦貝表示,根據她的實驗發現,雙聲節拍並不會引發如同吸毒的感覺。
---------------------------------------------------------------------------------------------------------------------

最近網路流傳一種音樂,據說聽了不僅讓人有興奮、虛幻的感覺,還會像毒品一樣讓人上癮,不少青少年沉溺於這些音樂以達忘我境界。這種被稱為「數位毒品」(digital drug)的音樂,勢成家長的新噩夢。

這種音頻毒品,英文名稱叫I-Doser,又稱「聽的MP3毒品」,目前正透過網路迅速傳播,號稱依不同頻率,能提供體驗吸食古柯鹼、海洛因、搖頭丸和大麻等毒品的感覺,但目前無法可管。美國不少年輕人坐在幽暗房間,戴上立體耳機,收聽重複、無抑揚頓挫、沒有主旋律的曲目,從而達到幻覺或精神分裂狀態。美國奧克拉荷馬州麻醉劑暨危險藥品局對此已發出警訊,擔心年輕人可能會因這些音樂的引誘,進而接觸到真正的毒品。

販售這種音樂的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業者將產品稱為「雙聲節拍腦波藥劑」,有的還聲稱這些音樂有助戒菸、減輕痛楚。

許多網友認為是一場唬人鬧劇,不過一些上傳到YouTube的I-Doser音樂,吸引超過五十萬人次點閱,還有人上傳親身體驗影片,其中可看到一名女孩精神錯亂、一名青少年劇烈顫抖,還有一名男童出現痛苦反應。聆聽者用布蒙上雙眼,聲稱這樣可加強音樂「藥效」。

I-Doser音樂有的聽起來就像重複的船笛聲,有的則像快旋律拉鋸聲噪音。儘管愛好者振振有辭,但據專家說法,這種音樂其實源自一種稱為「雙聲節拍」(binaural beats)的古老音樂療癒法。

效果如吸毒? 專家駁斥

一八三九年,德國物理學家多費(Heinrich Wilhelm Dove)發現,兩耳同時聽到頻率稍微不同的音波,會讓聆聽者覺得自己聽到一個快節拍,他將此現象稱為「雙聲節拍」。雙聲節拍療法後來臨床上應用在研究聽覺及睡眠循環、誘發各種腦電波狀態,並用來治療焦慮。但奧勒崗衛生科學大學的神經學系助理教授瓦貝斬釘截鐵地指出,根據她的實驗發現,雙聲節拍絕不可能引發如同吸毒的感覺。

陳成良/綜合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