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2021年5月8日 星期六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比爾蓋茲化身求職者親自示範回答,「我們為什麼要雇用你?」
你曾想過嗎?如果身為創辦人的比爾蓋茲去微軟面試,會是什麼情況?2020年10月13日,美國NBA球星Stephen Curry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傳了一支與比爾蓋茲合作的影片,透過視訊訪談的方式,Stephen Curry蒐集了幾題公司面試中常見的「經典題」讓比爾蓋茲回答,希望他能夠給即將從大學畢業準備進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一些面試的建議。其中,比爾蓋茲被要求假裝自己是「應徵微軟的初級軟體工程師」,並說服柯瑞讓微軟聘用他。有趣的是,因應疫情,這支影片是透過雙方視訊合製的,正好符合現在許多公司的面試方式。
我們為什麼要雇用你?
Why should we hire you?
比爾蓋茲:你可以看看我寫的程式。我相當熱衷於程式設計,而且我寫的軟體程式遠比在課堂上學到的還要更多、更好。我也會隨著每個產品的不同而進步,我相信這可以體現我對於程式設計的野心;此外,我也適合團隊合作,儘管我在評論他人的程式時可能比較嚴苛,但整體而言,我很喜歡在一個團隊裡合作並制定出一個有野心的團隊目標,同時思考我們對於未來可以有哪些想像。軟體是個酷東西,而我想成為這一份子。
比爾蓋茲的回答,主要分為兩小段:一段講他的硬實力(軟體技巧),一段講他的軟實力(團隊合作)。這是面對這個常見的面試問題,非常好的回答方式。硬實力指的是專業專長、豐功偉業和技術技能。說明的時候,不需要長篇大論,可以先提及自己的作品,並用作品強調自己對於產業、對公司的熱情與專業度,用紮實的實作成績說服面試官。軟實力指的是你的情緒商數(EQ)、人際溝通和團隊合作。因為組織能夠運轉,大部分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才能成功。因此團隊合作常常是許多公司看重的要點,在面試中強調自己樂於與他人合作,也是非常加分的選項。
你自認為你的優點與缺點是什麼?你如何將這些特質融入,與團隊合作?
How would you define your strengths and your weaknesses, how you can incorporate those into a team kind of aspect?
比爾蓋茲:我自認不是一個懂得行銷的人,也不適合擔任銷售人員之類的職位,然而我的優點是,我很喜歡構思一個產品的功能與特色,並把產品設計出來。為了做好產品設計,我研究了相關產業及相關產品的歷史,也從過去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因此我認為我相當擅長產品定位以及產品設計這方面的工作。我或許不適合成為一個做行銷、銷售、客戶服務的角色,但我很樂意與這樣的團隊合作
重點:
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隱藏的含意是,面試官想要了解你是否足夠認識你自己?面對自己的優缺點你是如何看待的?說明自己的優點時,強調自己為此做了哪些學習、或是否有相關的證明;而在說明缺點時,可以明確表達自己不擅長哪一方面的領域,同時強調自己樂意「與非自己擅長領域的團隊合作」,不但可以讓主管明白你不擅長的領域(避免日後讓你做相關的工作),也可以體現你對於團隊合作的積極性。
這裡補充說明關於「你的缺點是什麼?」也可以怎麼回答:如果你的缺點是沒有耐心,你可以這樣回答:「我不是一個非常有耐心的人,因為我工作時總是想要快點看到結果。但往好處想,有時這樣的性格,可以幫助我快速達成工作績效。」這樣說可以讓面試官知道你的缺點,也能用正面角度看待它。如果你的缺點是鑽牛角尖,你可以這樣說:「我的缺點是,有時我會鑽牛角尖,別人會覺得我很龜毛。但事實上,是因為我對任何細節都不想放過,我想要追根究底。」透過這樣的說法,面試官會把你的缺點放下,轉而去好奇你是如何實事求是的。
你的預期薪資為何?
What are your salary expectations for this job?
比爾蓋茲:我希望我能選擇薪水支付的方式。我樂意承擔風險,也認為公司前景很好,因此比起現金支付,我更偏好公司發股票給我。我聽說很多公司都會用高薪招募新人進來,但如果你真的願意對我好一點,請給我員工認股的機會。
重點:
在談及預期薪資時可提到業界其他公司的狀況,並為自己拉抬身價。至於比爾蓋茲選擇員工認股取代現金支付薪資的方式,是比較有創意的回答。可能他想要鋪陳出微軟是一間好公司,值得投資和終身與它一起奮鬥。這樣的回答也給年輕的應徵者一些想法,不要看短期利益,而要看長期發展,說不定剛開始拿的比較少,可是後來就越領越多。談到薪資,一般而言我們會比較礙於開口,有些人會說按照公司規定就好。這樣一來,就沒有爭取的機會了。我們可以先做些研究,或是問問產業的親朋好友,合理的薪資為何?對面試官說出你期待的薪資時,建議給出一個範圍,讓面試官有空間考量。
比如你可以跟面試官說:根據你的了解,這個職位再加上你的經歷,薪資通常會落在多少之間。請問這數字,有符合貴公司開出的職缺薪資嗎?這樣也可以互探底線。如果還不太了解,也不要信口開河。可以這樣說:因為我還不太清楚貴公司這個職位具體的工作細節,所以比較難以判斷。您可以告訴我,你們這個職位的薪資大概是多少嗎?這樣可以知道是否符合你的期待。
面試成功秘訣:讓公司知道你能為公司貢獻什麼
Stephen Curry於影片後段也提到了一些關於面試技巧的總結:對於擅長的技能與知識可以有自信地提出來,至於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會謙虛地表示還需要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公司知道你能為公司貢獻什麼,便能提高面試的成功率。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华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57538/answer/3821664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年入职,在大非洲奋斗了三年。一个多月前刚离开公司。
离职前写下了对三年多工作的总结,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有对“华为能带给你什么”和“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华为”等问题的思考,应该部分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今天看到了这个问题,就分享一下。希望能给小伙伴们带来一点启发。
25岁,放弃年入50万的工作
前几天,在知乎上被邀请回答问题:“30岁前赚到100万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我自己有一个电子账本,于是看了下,2017年1月~12月,自己的税后收入是52万多一点。再往前两年没有详细记录,但三年加起来,粗略估计是够100万了。这是毕业第三年,刚好25岁。
本着“真实”的原则,就不打马赛克了:过去三年我的主要职位是海外项目财务,现在是区域财务分析师。我所在的公司是传说中的华为。:-)
但这里不是来“晒收入”的。实话讲,100万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同龄人里能甩我几条街的大有人在。
我想说的是,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讲最重要的感受,那就是:年轻的时候,薪水不是最重要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真正意义非凡。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你自己赚了一点小钱,就开始显摆,然后说薪水不是最重要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不是。就在两周前,我正式提交了离职申请。:-)
关于我的工作,令人不满的地方,会实事求是;令人愉快的地方,也会认真介绍。大多数工作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我选择离开,本质上取决于我对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我对公司的认知。
由于我在国内总部的新职位只待了不到三个月,所以这里主要讲海外工作。分六个部分来说:
【一、我的工作职位&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
【二、我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比如加班多少)?】
【三、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四、我对工作的思考。】
【五、华为能带给你什么?】
【六、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华为?】
一、我的工作职位&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
如上面所说,过去三年我的主要职位是海外项目财务,不过同时也兼许多职位(这也是华为海外工作的特点之一)。
1、海外阶段:
- 国家售前财经
负责一个国家的售前财经工作,其中“售前”指的就是“签约之前”,具体包括:项目投标、签约阶段财经解决方案设计;组织财经各专业线人员,完成财经条款评审(包括与内部各评审层级的大量沟通推动,但也有大量IT系统重复操作);必要时参与客户谈判;售前概算(即项目盈利性测算,就财务负责的“概算编制人”工作来说,属于一个相对机械的、负责各模块数据汇总整理的工作,通常需要不断地重复操作以刷新数据)。
- 代表处交付项目财务/企业业务财务/系统部财务/GTS财经
这里就体现出华为管理的多维度性,具体包括:海外交付项目的预算编制、月度预测,持续的核算监控与经营分析,以及最终项目决算;企业业务、系统部(即负责某个客户或客户群)以及GTS(交付与服务模块)日常财务类工作,包括各类数据提取加工、经营数据分析等从收入到回款全流程所有财务相关工作,其中GTS部分涉及大量内部管理核算分摊规则梳理、各业务模块收入成本费用分摊等明细数据梳理。
- 代表处项目财务Leader
坦白讲,这部分是最让我无法接受的。简单来说,就是负责统筹代表处项目财务日常工作,其中很多时间用于对接地区部部分行业线人员的要求,组织代表处进行相应工作,其中相当部分都被大家普遍认为没有意义——比如各种财务数据的反复反馈,以及一遍又一遍刷新一些说不清楚原因的历史老旧项目预算,以满足地区部五花八门的指标监控。我猜这可能是部分区域才有的特点。
2、国内阶段:
- 区域财务分析师
这部分我刚接触两个多月,目前来看,主要是接口海外区域的预算、预测与经营分析。具体包括:为管理层提取并加工各种财务数据,输出各类经营分析支撑材料;接口区域,为系统部、区域等各级人员,提供或者收集需要的数据与材料;沟通了解区域经营情况。核心是做区域与总部之间的桥梁,最终为总部管理层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二、我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比如加班多少)?
1、海外阶段:
坦白讲,加班极其多。在海外的三年左右时间里:
- 工作日早上8:30到公司,几乎85%的晚上在11点以后下班;
- 90%的周末需要至少有一天在办公室,很多时候两天都要开会;
- 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在任何时间都可能接到同事的电话要求马上处理工作,全年如此(即使过年休假也一样,不过休假时大家尽可能会找接替工作的人,因此电话会少一些)。
以上的85%或者90%,并非经过精确计算,而是过去几年的直接感知。
2、国内阶段:
我回国的时间比较短,仅以最近观察到的自己部门同事为例:
- 工作日,早上最晚9点到公司,几乎没有6点下班就回家的时候,正常情况都要加班一两个小时;任务较多或者晚上开会的时候,需要加班到10点甚至更晚,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频繁;
- 周末,基本每周都会有任务需要处理,绝大多数人都会带电脑回家,抽出一定时间处理工作,具体不详;偶尔也需要到办公室加班。
三、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1、有很多欢乐:
- 最开心的莫过于刚毕业就可以到海外,还是大非洲。
我以前常说,等我变成一个老头的时候,跟小辈们吹牛,一定要说自己当初在非洲工作的岁月。这三年里,去过赞比亚去过南非,去过英国爱丁堡;到过维多利亚大瀑布,看过赞比西日落,听过爱丁堡街头悠扬的风笛声。华为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平台,可以给一个应届毕业生带来极大的视野开阔——如果你愿意探索的话。
- 可以接触到很好的团队,在工作中结交一帮兄弟。
我自己所在的团队氛围非常棒。因为大家每天在一起生活,所以关系都很近,平时一起工作,周末一起出去浪。这种同事关系,在国内很多公司里并不常见。
-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海外的良好福利为员工提供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在艰苦国家,公司会租条件非常好的房子给员工住,我常常笑称:“回家有‘豪宅’,吃饭有厨师,洗衣有保姆,出门有司机”。:-)
2、有很多痛苦:
主要来自以下原因:
- 个人特质与工作内容的不匹配,以及对公司文化的不认可。这两点会在后面解释。
- 工作节奏的严重不合理。
如果你问我个人的看法,我会说,上面提到的工作节奏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海外部分。这样的节奏让人长期处于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头脑变得迟钝,精神恍惚,睡眠不足,几乎没有时间留给自己,几乎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工作之外的任何事情。很多小伙伴都表达过同样的感受。
加班,并不一定就是奋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生活中的爱好并不多,在工作之外没有太多的事情想去做,同时喜欢长期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充实感,能够欣然接受这种工作节奏,那么它就是适合你的。我确实见过一心投入在这种节奏里并乐在其中的人。所以,根本上这还是一个适合与否的问题。
四、我对工作的思考
1、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比你去别的公司拿到的薪水都更多,是否该留在这家公司?
乍一眼看上去,这是个很傻的问题。但换一种问法也许会更清晰:如果你在一家公司能拿到某个薪水,但只要辞职,去别的地方就都拿不到这个薪水,你应该留在这个岗位吗?
这正是我自己面临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如果是在年轻时,如果认真思考确认这个职位与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匹配,如果留在这个岗位上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提升,那就不要留下来。
你走在一条并不正确的道路上,处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组织中,却不断增强自己对这个组织的依赖性——如果离开它,就无法保证当前的收入水平。
那如果有一天它离开你呢?
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量的财富,会将人的本性更快地显露出来:有的人会选择留在这个平台中,看起来“一辈子都有了一个不错的保障”。
但是,没有哪一个组织是绝对安全的。只有自身能力的积累,才能带来安全边界与真正的自由。
年轻时收入高于自身价值,并不一定是好事。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积累有价值的能力。估值高于实际价值,会让人满足于当前的收入,无法正确看待自己,也不敢舍弃现有工作去选择真正重要的事业。
理想的状态是,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但你有充分的自信,知道自己随时离开这家公司,都会被其他公司聘用,给出更高的薪水;因为你有能力创造独特的价值。
2、是否应该单纯因为高薪而留在一家公司,通过“赚快钱”来完成一笔“原始积累”?
我的答案是: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进行一笔“原始积累”,为以后一段时间的生活获取便利,并无不可。但是,如果你确定这不是一份自己想要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那就绝不要超过三年。
你积累财富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快,你可能越来越难以割舍,也就越来越善于蒙蔽自己:虽然现在的工作让我非常难受,但收入很高,还是先干着吧。
我见过太多人,你从他们每天的状态就能轻易看出他们有多么厌恶一份工作,然而却一辈子都没有勇气离开。他们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地方,做着“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话说回来,“原始积累”并无不可,却也并非必须。根本上,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我们担心离开以后找不到这样高的薪水,我们担心遇到“事情”没有一笔“足够”的积蓄,我们担心买不起房子娶不起媳妇儿,我们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但是却偏偏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长远来看,年轻的时候,金钱的积累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抗风险能力最强,失败的机会成本最低,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迅速积累能力才真正意义重大;如果你找到了,钱只是随之而来的结果。
我们积累了一点小钱,却放弃了去探索更好生活的机会。
3、职业选择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在生活中持续践行着“断舍离”。我越来越发现,扔扔东西,只是断舍离的初级水平。
断舍离的终极目的,其实就是认识自我,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然后剥离一切次要的东西。
敢在人生大决定上,追求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才是最大的断舍离。
4、做艰难选择时需要提出的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受启发于Steve Pavlina的《My Favorite Questions For Making Tough Decisions》,对我这次离职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尤其喜欢Steve提出的前三个问题:
- 这个决定能帮我成长吗?
- 最佳自我会做此事吗?
- 我想要这份回忆吗?
面对这三个问题,我发现自己的答案都是积极且清晰的。
5、为什么离开华为?
是因为加班太多、压力太大吗?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不是的。回国以后加班已经比海外少很多,工作压力也小很多。但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其实加班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加班在做什么。
对我来说,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方面(按优先级排序):
1)个人特质与职位的不匹配
有一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这份特质决定了他适合做某一类工作,同时不适合做另一类工作。过去三年的经历,让我得出一个结论:自己不适合做财务。
我自己的特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最近也在进行着自我认知的探索,包括准备阅读相关书籍,进行一些科学测试,比如“盖洛普优势识别器”,等等。
但是,每个人通过以往的经历,都会多少对自己的特质有一些感知。举个例子,我发现自己在加工详细的财务数据和表格、为别人提供分析材料时,有一种异常的焦躁和吃力感;但如果一份材料交到我的手上,让我去讲,我通常可以讲得比别人好。
客观地讲,我并不是那种干得不开心、觉得压力大就撂挑子,动不动“老子不干了”的天真冲动型。其实三年前我刚到海外的时候,生平第一次打开一个叫“收入明细”的Excel表格,那一刻我就认定,这不是我要做一辈子的事请。不过,我也意识到刚开始做一份工作,不可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于是,过去三年里,我一直在仔细体察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并一直尽最大努力去把事情做好。
实事求是地说,我在海外的绩效很好,在代表处得到了很多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升职加薪发奖金也超过很多一起进公司的小伙伴。但是有一点却一直没有变:我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真实的感受是持续的痛苦和折磨。
我见过身边真正擅长做财务的同事,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对详细数字的整理非常高效,而我在处理数据和表格的时候却异常低效。
做一件事情,合适的人干了100分,可能只需要付出80分的努力,事半功倍;我最终可能也做得不错,干了100分,但其实背后付出了150分的努力,外加150分的痛苦感受。
有的人可能会说,没关系啊,你看你最终不也是得了100分吗?然而我想说的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从事一项与自己的本性一致,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呢?
我很认真地思考过,如果有一天我能变成一个领导者,我愿意成为一个CEO,CMO,COO……但我不愿成为一个CFO。我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很难去做详细的数据处理加工,不适合透过大量数字去分析事情。
同时,财务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业务的支持者,而我自己更愿意去做业务的直接推动者和执行者,我喜欢具有直接反馈的任务。就比如在大学里背单词,背一个就多一个;比如做销售,拿一个订单就是一个订单,拿多少金额就是多少金额,清晰明确。
而财务工作,多数情况下是流程中的一个节点,提供的是分析与参考。我可以加工一份又一份数据,提供一个又一个材料,但我看不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结果反馈。我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去直接触碰业务,去推动业务。
如果一份工作,在很长时间里让你觉得缺乏意义感,让你觉得每天都耗尽自己的能量,让你觉得使不上劲,让你觉得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那就是不适合自己。你必须直面这个问题。
这里没有好坏,只是匹配度的问题。
2)对文化的不认同
- 对个人尊重的缺失
一年四季,7*24小时,随时随地都可能被一个电话要求马上工作。没有对个人空间的尊重,已经深入到绝大多数人的工作习惯。好处是,永远保持工作运转状态;坏处是,对于我这种极度重视个人空间,必须保留一定时间来读书思考的人,造成的是持续的思维干扰。
- 对“艰苦奋斗”相当程度的扭曲
长期积累的惯性,造成很多“加班-低效-拖延-再加班”的恶性循环。
- 有狼性,却缺少人性
这里并不是说我所在的部门或者团队。也许是自己运气好,我身边的主管和小伙伴们都是很棒的家伙,在海外的团队氛围尤其好;我自己遇到的几任主管都是非常好的领导。这里要说的是公司整体的感觉——只有利益,只有KPI。整体上,攻击性很强,与此同时却少了温度。这也许是公司的基因使然。
- 唯领导是从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公司的超强执行力——一声令下,千军万马。但是,也造成了无数的资源浪费——一声令下,千军万马,最后却发现这一声命令只是一个临时的、随口说出的想法。
有太多的人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在按照上级的多变想法,把一个材料翻来覆去地写。这里要说的依然不是我的主管,而是整个公司层面随处可见的现象。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自己作为一个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半花的人,为什么不能用这些时间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 追求高效,却有着极其繁琐的流程和冗长的会议
华为的流程建设在国内公司中绝对是顶尖水准,流程的完善也带来了执行的标准化和风险的强管控。但也许公司还处于流程的变革期吧,有太多的繁琐审批。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华为可以变得无比复杂。
华为的“会”应该也是国内公司里最多的几个之一。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把工作按照0.5个小时的颗粒度进行记录,看看一天的时间都用在了哪里。结果是,有太多的时间用来开效率极低的会,还有剩下太多的时间用来准备开效率极低的会。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我的一条基本哲学就是能少不多,抓住重点。所以我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感到痛苦。
6、离开华为,是不是自己想要舒适、逃避压力的动物性本能在干扰理性的判断?
离开华为,注定会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我不想很多年以后回头来看,发现这个决策是受到某些动物性本能的驱使,而不是经过理性判断而做出的清醒自主的选择。所以这个问题我持续地问了自己无数遍。
我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数据处理类工作。那是不是自己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人,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应该干大事,做不了琐碎的小事?我认真地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是不是华为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自己受不了想要逃避?我认真地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类似的问题有很多。我确实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内省,排除了自己因“逃避”或“冲动”而做出决策的可能性。
7、如果离职以后,发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从敬一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他向我分享了一个观点: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专注于“正确率”。我们拿到一张满分100分的卷子,每道题10分。如果做错一道,那最多也就只能拿90分。所以正确率至关重要。
我们从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以这种方式来看待人生中的问题。
但是,人生不是一张考试卷。这个世界是极大富足的,有无数个机会无数种可能性。这个世界没有一个100分的上限;一道题10分,但却有无数道题。如果我做错一道题,没关系,吸取教训,赶紧做下一道——我做得越多,得分就越多。
人的动物性本能,往往会使自己不知不觉地专注于困难,而使恐惧把自己劝退。如果一件事情已经想了两三年都没有付诸行动,那它就不是想的问题了,而是做的问题。不跨出去第一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
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是什么。但我相信,长远来看,保持好奇与热情,坚持探索并不断努力,结果一定好过留在原地,作茧自缚。
8、短期内没有收入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大逻辑/小逻辑”问题。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这些是“大逻辑”的问题,或者说是方向性的问题。想清楚方向性的问题,如果细节执行层面的问题还没有想清楚,不放先开始执行,好过犹犹豫豫,耽误时间。
其实自己的积蓄足够生活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不明白自己以前深层次的恐惧到底是为什么。即使现在我也依然有对于“收入断流”的无端恐惧,但这次我决定直接面对它。有时候直面恐惧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9、下一份工作做什么?
坦白说,还没想好。但是,如果自己已经长久地处于能量消耗的状态,持续处理着让自己痛苦的事情,那么在没有想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的情况下,不妨先离开自己确定不喜欢的事情。
但对于下一份工作,有几点约束:
- 除非经过详尽的考察,确认某些工作是非常适合自己的职位,否则不会再做财务。
- 倾向于去做销售或者市场。
- 不以薪水高低作为关键衡量标准。
- 不以公司大小作为关键衡量标准。
10、离职以后近期做什么?
初步计划留出3个月左右的时间。
- 读书
我会花时间集中阅读一部分书籍,这其中会包括对行业及职位的调研,以便为下一份工作选择提供依据。但更多会是关于个人成长的探索,包括自控力、专注力、思维模式、效率提升、精力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学习;很可能还会包括多项睡眠、纯素生食、清醒梦等“奇奇怪怪”的事情,总之可以是一切引起我的兴趣且值得投入时间的领域。
- 旅行
我会去日本、泰国清迈和尼泊尔,去了解禅宗、茶道和寺院,去学习冥想以及其他有趣的技能。其他国家或者城市,还在计划中。如果你有什么好玩的想法,非常欢迎告诉我。
如果我到你的城市去,如果你也愿意,我们可以小酌一杯。这一路上注定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文艺青年”。我的本科专业是经济学,自己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实用主义者;但我也热衷于一些看起来有点“文艺”的探索。
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我不知道。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充满乐趣。
五、华为能带给你什么?
这里说说华为带给我自己最重要的收获:
- 一个足够大的全球化平台。
- 毕业就有机会到国外工作,随之而来的全球开放视野,以及海外经历对个人思维的极大开阔。
- 绝对有竞争力的起步薪酬。
- 长期高强度工作对个人心智的极大磨练,以及伴随而来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 中国公司里顶尖的流程架构与管理思维。
- 相对公平的机会:如果你能力出众,做出突出贡献,同时为人处事没有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华为会让你得到丰厚的回报。
六、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华为?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大,我只说说自己的观点。注意,这里没有任何褒贬倾向,只是客观描述。
1)如果你符合以下特质,可能更适合来华为:
- 希望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平台。
- 希望短期内迅速积累一笔小财富(比如达到年收入50万,不过一般得在海外)。
- 具备很强的抗压能力。这里的压力不同于你在学校或其他大多数地方遇到的压力,注意要客观地评估自己。
- 具备很强的灵活应变能力。
- 具备很强的执行力。
- 情商高,具备很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 有狼性,有冲劲,有战斗力。在华为,没有狼性也许会是一个普通贡献者,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突出贡献者。
- 对个人时间不敏感,频繁加班和24小时随时呼叫的工作不会造成严重的痛苦感。
- 个人没有太多兴趣爱好,对工作之外留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很强的需求。
- 没有太强的个人独立性,价值观偏向于集体主义。
2)如果进一步,想做华为的项目财务,或者其他多数财务类职位,那么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好还具备一些特质:
- 对数据敏感,至少不排斥。
- 细心而耐心,愿意加工整理各类繁琐的数据。
- 愿意做业务支撑者,而没有强烈的意愿要做业务的直接推动者。
人生中新的经历,新的事情,往往是一个接一个发生的。就像乔布斯所说,生活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点连接而成。
有时候你不开始第一个,就注定无法连出第二个。
如果没有放弃海外高补助,决定回国,就没有“早起5:01”试验;没有这次试验,就没有“个人成长之行”公众号;没有这个公众号,就没有这段时间的内省和梳理,几乎可以肯定就不会选择马上离职,做出这个长久以来思考又思考的决定。
之前说过,华为是我从大二就开始向往的公司。我认识一个很优秀的学长,他大我两届,毕业加入华为。我得知以后,特意请他喝了一壶茶,两个人聊了很久,我也就此得知了可以去海外甚至去非洲的有趣机会。后来我花了大量时间练习英语,曾经把一本新东方托福单词从A背到Z,又从Z背到A,整本书从头到尾做满了笔记。大三暑假,我从大连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来深圳看了华为总部。两个月以后,校招签约华为。
一定程度上,华为影响了我过去五年的成长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在离开非洲时的工作交接邮件里,我在最下方用白色字体藏了一句话:“Thank you all for giving me t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n Africa early in my life.”
感谢华为带给我的所有美好记忆。:-)
更多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个人成长之行
真实记录个人成长相关的体验与思考,翻译分享国外个人成长领域的精彩文章~
这篇回答发布于2018年5月。
时隔两年,回来看看。
过去两年里,通过这篇回答认识了非常多的好朋友。在微信里搜“个人成长”,【个人成长之行】已经成了细分领域排名第一的公众号。
也正是在这两年里,我经历了职业转换,写了200+篇文章,超过50万字输出;通过这些文字,分享了自己关于职业、财富、心理、亲密关系、旅行、读书等很多事情的思考。
这是难忘的两年,也是充满了成长的两年。
知乎的老朋友们,欢迎来公众号看看。
谢谢你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