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股市阿丁 陳賢保

阿丁跟長榮張董的故事

一個月前曾寫過要說說阿丁讓長榮張董晚上睡不著覺的故事
原本故事是寫了 不過當天電腦秀逗 寫了八成就給當掉
一拖就拖到今天才來補寫
阿丁本名陳賢保 股票市場業內人士常簡稱叫阿丁
阿丁是畢業於台大農學院 記得是農經系
阿丁老爸當年也玩股票 玩到傾家蕩產 害阿丁差點無法從椰林大道走出來
阿丁畢業後去當工商時報記者 專跑股票版上市公司路線
股票版記者不玩股票是異類 阿丁是正常人所以當然也玩股票
起初也是輸多贏少 有時玩到走出證券公司
口袋空空 差點連小孩子的奶粉錢也付不出
後來掌握到跟主力及金主掛勾的訣竅後
開始賺錢 最後變成另一個主力 此時他已經不幹薪水少少的記者
阿丁在八十年代有兩大代表作:味全跟長榮運輸(簡稱"榮運")
味全在之前已經討論不少 不再重述 現在講的是榮運的故事 精彩度不輸給味全

八十年代長榮集團有三大上市櫃公司
老大當然是長榮海運(跑歐美線) 老二是立榮海運(跑亞洲近海線)
老三是長榮運輸(貨櫃車運輸)
以長榮人自己的看法:第一等人進長榮 第二等人進立榮 其他公司不入流
可見榮運在長榮集團內的地位其實不高 故公司股本一直都不大
加上張董覺得沒人有天大的膽子敢動他的資產
所以榮運過半的股票是在外面流通

阿丁就看準榮運股本小 又早期從事貨櫃運輸 有不少土地資產
加上張董沒有持有過半的股票 有利可圖
於是暗中默默吃貨 股價當然一路上揚

一般來說股市有人看多所以買股票 也會有人看空所以賣股票
更會有人手中沒股票 去跟復華證券金融公司借股票來賣
等股價下跌後 從市場上買股票還給復華 這個過程叫做融券放空

榮運股價一路上揚 自然引起有人眼紅股價過高 便一路借券放空
到最後復華證金連手邊榮運股票都不夠了 大多都被借去放空
只好對外面標借股票 這時阿丁就以手上滿滿榮運股票
一邊借給復華去給那堆放空的人再放空股票 (阿丁可賺標借利息費用)
另一邊阿丁仍持續買入榮運
變成一個不斷將股價炒高 不斷借股票出去放空賺利息錢的可怕循環
通常這種演變的結果有兩種:
1.放空維持率低於140% 復華第二次通知不補保證金的話
復華自動替放空的人買回股票 結束放空行為 至於損失的差價復華會追討
2.公司派召開股東會 在停止過戶前七日 融券放空者必須強制回補股票
不補回者 復華同樣自動替你回補股票 損失差價也會追討

放空的投資人有損失 那誰賺到錢? 當然是作多的主力作手
作手早算好放空的人必須回補買回股票 但是作手故意將股票買滿在手上
每天少量一張兩張放出來給空方回補 空方一堆作空的人每天逼得高價搶漲停板回補
於是股價不停漲 空方損失慘重 多方作手大勝

阿丁當然循上述模式在當多方主力作手 不過他玩出更高一招:讓張董睡不著
阿丁玩到後期 榮運過半的股票已經在他手上
若開股東會改選董監事 阿丁可以以過半的股權拿下榮運的經營權
張董後來察覺不對勁了 自己的領土好像要被別人給吃掉
這個人還不是正派人士 是股市作手
若榮運送給別人 那長榮集團要慘了(因為長榮集團盛行公司之間交叉持股)
不僅大筆土地可能不見了 那天長榮、立榮海運給弄丟了
張董就不是歐那西斯張 可能變成芭樂張
於是張董跟李總(當然是靠張董金錢扶持上去那位登揮桑)打小報告
李桑一聽 勃然大怒 那個八閣耶魯的小子敢動天皇老子的金主歪腦筋
於是調查局出動抓人了 阿丁趕快躲起來
事後阿丁跟張董談判 談了一個好價錢
阿丁把手上股票轉給張董 張董也保住自家公司
阿丁也全身而退 沒去搭直昇機綠島唱小夜曲
這事影響阿丁日後的風格 能低調就低調
所以味全一事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康師傅魏家 卻不知道阿丁
沒有阿丁 就沒有今日味全落到康師傅的手裡 
-----------------------------------------------------------------------------------------

現在的投資人可能很難想像,一檔股票可以連飆三十七支漲停板;更難想像當股市崩盤時,股民們引頸企盼的不是政府護盤、而是市場主力們聯手救市。不過在七十六至八十五年的台股主力黃金時代,這一切都被視為理所當然!

民國七十六年,走過十信風暴的台灣,數十年經濟發展所累積的民間財富開始蠢蠢欲動,游資氾濫到被形容為台灣錢淹腳目;剛好政府開放申設民營券商,投資股票遂逐漸成為新興的全民運動。隨著股市狂潮來臨,市場主力、金主也應運而生,在大量資金追逐有限籌碼的市場結構下,加上主力群大肆拉抬炒作,讓台股在短短三年多裡,由一千點狂飆至一二六八二點歷史高峰,成為史無前例的巨大泡沫。
台股在七十九年二月自高峰反轉後開始崩盤,短短八個月就重挫至二四八五點。到現在經過近二十年的漫長時光,一二六八二點依然是台股無力超越的天險。而在七十六至七十九年那段台股最驚心動魄的狂飆年代,主力無疑是股海中最大的主導力量。

四大天王喊水結凍

而在群雄並起的主力中,老雷)雷伯龍(、阿不拉)游淮銀(、威京小沈)沈慶京(、榮安邱)邱明宏(合稱股市四大天王,全盛時期都有一呼百諾、喊水結凍的影響力。
台股主力生態的演變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七十六年至七十九年萬點崩盤前,這段期間是主力呼風喚雨的黃金歲月,包括四大天王在內的大大小小主力各擁一片天,營業員、投資人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打聽哪個主力在操作哪支股票,「明牌」是當年想在股市獲利的不二法門。
七十九年二月,愈吹愈大的股市泡沫終於破碎,台股自一二六八二點一路崩跌至二四八五點,短短八個月就跌掉一萬點,慘烈的情況讓許多資深投資人仍餘悸猶存。為了導正台股淺碟、草莽的結構,政府先在八十年開放外國專業投資機構)QFII(投資台股;隔年又開放新投信成立,拉開台股法人時代的序幕。不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災後餘生的主力很快就重整旗鼓,再度在股海中興風作浪。

阿丁密技軋空行情

七十九年十月,台股從二四八五點低檔展開絕地大反攻,至八十年五月反彈至六三六五點,由於主力群傷亡慘重,多數只能協商實力尚存的金主,做一波解套行情;這段時間真正趁勢坐大崛起的只有「阿丁」。綽號「阿丁」的陳賢保作風低調,在股災中保存實力的他在低檔強力介入資產股,扮演反彈的急先鋒,阿丁的財力也跟著翻了幾番。阿丁的操盤手法極為剽悍,例如先融資大量買進,順便養空引誘空頭融券對做,之後在大筆贖回融資,造成券源不足必須標借,大演軋空行情的手法就是阿丁的獨門密技。
八十至八十五年,台股處於主力、法人的交替時代,也可以稱做「後主力時代」。之後外資、投信逐漸成為台股的主導力量,講究基本面的電子股也成為台股不動的主流股;而八十六至八十七年九月本土金融風暴發生前,台股「主力」的角色轉由借殼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擔綱,最具代表性的是當時號稱台股最大炒作集團─以吳祚欽為首的「新巨群集團」,不過金融風暴爆發後,「借殼概念股」也成為傷害台股最深的力量。之後傳統主力幾乎都銷聲匿跡,正式宣告台股主力年代的終結。
回頭來看七十九年萬點崩盤前的主力黃金世代。七十七年九月,財政部在中秋節前宣布擬復徵證所稅,在假期結束開市後立刻導致股市崩盤,爆發連續十九天無量跌停的「九二四股災」;之後當時的證交所總經理趙孝風,緊急邀宴以四大天王為首的八大主力,商討挽救股市大計,隔天各大主力聯手進場拉抬點火,才挽救了這場股災,而這一役也將台股四大天王的聲勢推到最高點。

借殼上市主力轉型

在主力主導的金錢遊戲中,基本面當然無人問津、消息面才是王道。若以炒作題材而言,資產就是硬道理,當時股市狂飆、游資氾濫,帶動國內房地產市場也跟著暴漲,全盛時期以一日三市來形容都不為過,七十八年時還因此引發無殼蝸牛族露宿忠孝東路抗議的活動,在資產價值高漲下,資產股、以及以資產為號召的金融股,是當時台股最夯的主流股,幾乎每一檔資產股,都曾被主力輪流炒作過。
在操作手法上,主力炒股講究的是「養、套、殺」,精算籌碼則是每個主力必修的功課,金主、丙種則負責提供子彈)資金(,除了大賺利息,有時也搶主力的帽子)差價(,甚至放空對做都時有所聞。在養、套、殺的戰術中,主力和散戶、空頭之間,打的是一場心理戰,考驗的正是投資人內心的恐懼與貪婪。當時股市多空交戰的精彩程度,遠非現在沈悶的台股可以比擬。
而當時主力炒作的瘋狂與剽悍,現在的投資人完全無法想像。其中鋼鐵林的代表作「保固)改名為全坤興(」就是其中的經典戰役,保固從第一天上市起,連續三十七天跳空漲停,之後短暫回檔一天後,又拉出十三根漲停板;更瘋狂的還在後頭,鋼鐵林在短短一年多裡,將保固從上市時的十七·五元,一路狂拉至四七五元天價,令股民們瞠目結舌。
要談台股主力年代,就不能不提名列四大天王之首的老雷,在極盛時期,老雷光憑一己之力,就可以讓股市起死回生!當年老雷逆勢拉抬股票的氣魄,迄今仍無人能及,經常在股市重挫之際,老雷操盤的股票陡然如旱地拔蔥般大單急拉漲停,台股也瞬間轉為總買進,順勢拉出一根漂亮的長紅,各營業大廳的散戶則是掌聲如雷,讓空頭當場傻眼。而當年老雷在北市中山堂演講時,轟動的程度遠勝過所有政治人物,死多頭老雷當年也因為屢次出面力抗空頭挽救股市,而被稱為愛國大戶,老雷也因而累積鉅額財富,一度號稱擁有百億身價。

華隆幫最後盛宴

不過七十九年崩盤後老雷最後投靠華隆集團掌門人翁大銘。除了老雷之外,當時翁大銘旗下還有「小弟」張全成、「日中張」張龍柱等猛將,加上翁大銘當選立委,「華隆幫」不論在股市或立法院都如日中天;而華隆體系的國華、洪福等券商,也是實戶群集、散戶最喜歡打探明牌的地方。當時老雷操作厚生、寶建、宏益;小弟操作華隆特、欣欣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欣欣股慘遭軋空的空頭,還一度揚言要到欣欣大眾放炸彈,更成為投資人茶餘飯後爭相轉述的話題。
不過八十一年老雷將厚生炒到三七○元天價後,爆發八十二億元的鉅額違約交割案;以及八十三年將華國狂拉至四○二元後,在洪福證券爆發七十二億元違約交割,連爆兩次地雷不但重創華隆集團,晚節不保的老雷在股市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華隆集團逐漸式微,一步一步走向崩解,傳統主力也逐漸走入歷史;多頭行情時,主力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炒作失利或股市重挫時,主力引發的鉅額違約交割,也總是成為股市不可承受之重。以老雷為例,如果加上七十六年的「大信事件」,老雷一個人就搞出三次違約交割的大紕漏,也算是台股空前絕後的一項記錄。
諷刺的是,這些曾經風光一時的主力,下場、歸宿也都不怎麼好。其中轉型最成功的首推王克楨,王克楨老早就意識到主力式微的危機,因此轉變為金主角色,並與聯電集團曹興誠密切合作,同時轉進中國市場,從而累積了數百億的財富。儘管在這波金融海嘯中受傷,但仍是最具實力的一號人物。

冒險家生生不息

四大天王中,榮安邱已病逝,阿不拉雖轉進政壇連任二屆立委,並陸續入主東企、寶祥;不過「轉型」並不成功,寶祥、東企都爆發利益輸送弊案,兩家公司最終也都黯然下市,游淮銀還因背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入監服刑。至於小沈也不好過,旗下事業京華證券、京華投信、春池建設陸續處分;僅剩的台灣、中國楊州兩個京華城營運都不佳,去年原本寄望賣掉信義計畫區的亞太會館翻生,結果因為「獅子大開口」而鬧得灰頭土臉。
至於老雷多年前已赴美投靠親人,當年叱風雲的「多頭總司令」如今更成為痴呆老人,據悉還曾隔海向昔日好友商借生活費,令人不勝欷噓。同樣晚景淒涼的還有「益航陳」陳福誠,益航陳當年長期操作益航的案例,堪稱台股的傳奇,短短不到三年時間內,他將益航由八元低價一路拉到二七五元天價,加計還原權值報酬率將近三十五倍。晚年落魄的他則常拿著大包包,裡面裝著他幾十年來自己手繪的K線圖,有時一碗湯就打發一餐,富貴對他猶如過往雲煙。
至於曾風光一時的阿丁,最膾炙人口的戰役,無疑是他單挑長榮集團,大買榮運五成以上股權向公司派逼宮,最後逼得張榮發妥協買回阿丁手中的持股,但也種下他日後流亡海外的因子。之後阿丁又陸續介入順大裕、味全,順大裕後來轉給廣三集團曾正仁、味全則由頂新集團接手,他每一次出手都是轟動股市的大事。不過多年來避居海外,一度轉進大陸股市雖頗有斬獲,但中國股市從六千多點崩跌而下,據悉阿丁也受重傷慘重,實力已大不如前。
講求個人魅力,帶著英雄色彩的老主力時代早已遠去;白天炒股、晚上夜夜笙歌的日子也已不復返。不過江山代有人才出,只要資本市場存在一天,永遠都會有生生不息的冒險家,以不同面貌在股海裡翻雲覆雨。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員工3個月內離職和2年左右離職,差別有多大

員工離職,特別是老員工的離職,對於大多數情況下實際上是一個雙輸的格局。企業損失了熟悉公司業務和文化的干將,損失了業務傳承、新業務機會、客戶資源、文化傳承、甚至在職員工感受等等,帶來了負面信息傳播、業務交接傳承、新員工不能勝任的風險,增加了離職、招聘、培訓等各種人力成本。

而對於員工來講,也不是總能收穫更好的結果,他要冒著新工作不能適應、文化不能融合、沒有朋友、員工關係不易相處、福利減少、晉昇機會需要重新爭取等等未知的風險。只有少數情況是一贏一輸的狀況(公司希望員工離職或者員工在新公司各方面都有提升),雙贏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員工離職大多都是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採取這種雙輸的激進做法,以換取內心的平衡,那麼企業為什麼不去好好研究員工為什麼離職呢?

離職並不是員工對公司不滿的開始階段,而是激化階段。也就是說員工離職之前已經對公司不滿已久,他們先是厭倦,然後不快樂,然後不滿意,然後抱怨,最後抱怨加重忍無可忍,這是經過長期的心理鬥爭才做出的理性判斷,而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他們要權衡利弊,考慮得失,考慮生活所需等各個方面。也正因為如此,做離職前面談,期望留住員工幾乎不能成功。

員工為什麼離職?他們對什麼不滿?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

不要期望員工在離職面談中,跟你說出真正離職的原因,80%以上的員工在離職的時候所說的原因只是為了顧及雙方的感受和承受能力。

馬雲曾經說,員工離職主要原因只有兩個:錢給的不夠;心受委屈了。概括了主要原因但不全面,同時過於籠統,心受了什麼委屈,具體來講還要分很多方面。

從不同層級員工離職的原因分析,基層員工、中層員工和高層員工離職原因大多數是不同的,後面將專門來講如何分層級的用人和留人。



光從在職時間長短來講,

員工進公司2週離職,與人資的入職溝通有關
3個月內離職,與不能適應工作和工作內容本身有關;
6個月內離職,與直接上級有關
2年左右離職,與企業文化有關
3-5年離職,與晉升空間受限有關
5年以上離職,與厭倦和進步速度不平衡有關。

其實,每個時間段的裡面仍然包羅萬象,前面兩種情況,點到為止,作為人資應該都知道該怎麼做了。

入職兩週離職,說明新員工看到的實際狀況(包括公司環境、入職培訓、接待、待遇、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感受)與預期產生了較大差距。我們要做的是,在入職面談時把實際情況盡可能的講清楚,不隱瞞也不渲染,讓新員工能夠客觀的認識他的新東家,這樣就不會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不要擔心即將到手的新人不來了,該走的總是留不住;然後把入職的各個環節工作進行系統梳理,包括從招聘到通知入職、報導、入職培訓、與用人部門交接等環節,充分考慮到新人的感受和內心需求,進行系統規劃和介紹,讓新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讓他了解他想了解的內容。


入職3個月離職,主要與工作本身有關。有被動離職,這裡只講主動離職,說明我們的崗位設置、工作職責、任職資格、面試標準方面存在某些問題,需要認真審查是哪方面的原因,以便及時補救,降低在招聘環節的無效勞動。


入職6個月離職的,多半與直接上級的領導有關,即經理效應——他能不能取得卓越成績最大影響因素來自於他的直接上司。人力資源部門要想辦法讓公司的管理者們接受領導力培訓,了解並掌握基本的領導力應具備的素質。管理者要了解下級的優勢,並讓他的優勢與崗位職責匹配,為公司發揮最大效用,同時也讓員工體現出了他的價值。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就是一個教練,他有義務和責任發掘潛能和優勢,並培養下屬,成為下屬成功的重要推動力。同一個部門換一個領導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同樣一批員工的表現可能也截然相反,一個可能團隊戰鬥力十足、激情四射,另一個可能會導致抱怨漫天、團隊渙散、離職頻發。

直接上級應該是最先了解下屬的各種動向和傾向的,他的一句話可能解決問題也能造成矛盾,如果沒有處理好,隊伍士氣下降、戰鬥力下滑,就會進入不良循環。因此在1年期內離職的員工較多的團隊,要注意他的直接上級可能出問題了。


2年左右離職,與企業文化有關係。一般對企業已經完全了解,各種處事方式、人際關係、人文環境、授權、職業發展等等了解的都很全面,甚至包括公司戰略、老闆的愛好。企業文化好的公司,在招聘環節對應聘者的價值觀方面會有全面考察,希望新員工能融入到公司文化中,為文化的持續優化添磚加瓦;而企業文化不太好的公司,對應聘者的價值觀要求不是太高,往往只是片面考察,希望他們進來能淨化和改良文化氛圍,但事與願違:第一,他們自身的價值觀取向可能就有問題或有缺陷;第二,即使他們價值觀趨向都是正向的,但一個人的力量無法與長久形成的氛圍相匹敵;第三,新員工入職,都在努力融入到團隊,盡量表現的不那麼離群,因此更容易被同化。

當公司文化與新員工價值觀衝突到一定程度,甚至達到臨界或突破原則,就會導致關係破裂,離職就在所難免。作為企業,要每日三省吾身,察覺到公司內的不良因素,公司不在大小,都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圍讓員工愉悅。


3-5年離職,與職業發展有關。學習不到新知識和技能,薪酬提升空間不大,沒有更多高級職位提供,此時員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跳槽。但對企業來講,這個階段的員工應該價值最大,離職損失較大。因此要根據不同類型員工的需求結構不同,設計合理的職業發展通道;了解員工的心理動態,傾聽他們的心聲;調研職業市場供求關係,主動調整薪酬、職位設計,我們的目的是保留員工,其他的政策都可以根據情況靈活調整。


5年以上的員工,忍耐力增強。此時離職一方面是職業厭倦導致,我們需要給予他新的職責,多一些創新類工作,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速度不統一導致,誰發展的慢就成了被淘汰的對象,員工疏於學習、停滯不前,必然讓企業逐漸疏遠和冷落;企業發展太慢,員工的上升空間打不開,對於事業心重的員工看不到新的希望,必然會另謀高就了。


以上從在職時間長短角度考慮的離職主要原因,具體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及時作出調整,把離職率控制在最低,企業的損失也將是最小的。